作家部落 张戬炜

    35、竳扐头  

     

    竳:音:dēng。至于“扐”字,以前的文章已经介绍过了,意思是“在”,常州人读作“勒”。

    叫一个人站在那里不要动,普通话的表达是:“站在那里不要动。”试着省略几个字,譬如:“在那里不要动”、“不要动”。 这一省略,就有点问题。为什么?“在那里不要动”、“不要动”,以什么姿势在那里不动?倚着?坐着?躺着?没有交代。一定要加一个“站”字,才能解决姿势问题。

    对于常州人来讲,这个事情只要三个字就解决了,叫:“竳扐头”。常州方言读作“登勒头”。与普通话相比,经济实惠、低碳环保。

    竳扐头,经常被写成“蹲扐头”。这一表述有歧义。蹲者,下蹲也。屈膝虚坐也。用白话文来说,就是两腿尽量弯曲,像坐的样子,但臀部不着地也。本文所说的,是“站在那里不要动”,与“蹲”不是一回事。“竳扐头”与“蹲扐头”,有点南辕北辙的味道。

    不过,这个“竳”字,要详细解释一下,还颇有点难处。

    难处之一:在那位敬爱的段玉裁老乡呕心沥血作成的《说文解字注》里,找不到这个字。我以为,可能段师当年,金坛县还没归常州府管,于是私下把这个字废了。就去找那位与常州关系很好的徐铉老师。徐铉是《说文解字》的再生父母,没有他,《说文解字》恐怕早废了。他集辑的《说文解字》,世称“大徐本”,是东汉许慎最嫡亲的传本。可是,找得我连偏旁、部首都分不清三七二十一了,还是没有找到。我向段师鞠躬,小生唐突了。

    难处之二:在我的阅读范围内,居然找不到、想不出、问不到与这个字有关的文章、诗词、歌赋。甚至,连乡间俚曲、佛道经文、下九流实录,都找不到。上穷碧落下黄泉,只在清代《东台县志·方言》中,看见这样一句,叫“小儿学步曰竳竳。”貌似没有什么说服力。

    难处之三:要证明这是一个古字,证明这个字、这个字的读音、以及与这个字对应的行为,是能够统一的,在没有任何古人使用过的情况下,是难以服众、难以置信、也是难以完成的。

    可我坚持,常州人所说的“登勒头”,标准的表述,应该是“竳扐头”。现在能拿得出的根据是——

    《康熙字典》对“竳”字的解释:“《集韵》:都腾切,音登。竳竳,立貌。”

    解释一下:《集韵》,宋仁宗景祐四年(公元1037年),宋仁宗因宋祁、郑戬上书批评《广韵》作为辞书误人子弟,因此重修的一部后世学人公认的工具书。“都腾切,音登”,讲的是此字的读音。古人没有拼音字母,用的就是这种注音法。本文不讨论这个事,略过。最重要的是“竳竳,立貌”这四个字。

    重要之一:竳,它的意思是“站立的样子”。为什么?因为《集韵》里对它下的定义是“立貌”。如果只是一个“立”字,那就是“站立”,加上一个“貌”,就应该是“站立的样子”。

    重要之二:尽管尽我所读,古人没有在文章、诗词、歌赋、乡间俚曲、佛道经文、下九流实录中用过这个字,但《集韵》是北宋年间成书的,距今有974年,它已经是古字了。况且,对于“竳”先生来说,它的年龄,肯定要大于974年,才能被收进书中。

    重要之三:因为“竳”是古字,是北宋以前出生的,表示的又是“立貌”,所以,常州人所说“站在那里不要动”,应该是“竳扐头”。

    重要之四:竳,按汉字造字的“六书”之法,它应该是形声字。形声字的特点一般是左右结构。左边表示形状、右边表示读音。所谓“秀才不识字,只好念半边”,就是这一特点造成的。“竳”字,左边一个“立”字,表示站立。右边一个“登”字,表示读音。从这一点来说,表示“站立”义,毫无疑问。

    有趣的是,在常州话里,“竳扐头”所表达的“站在那里不要动”,在许多情况下,还可以取其“不要动”的意思,单独使用。譬如,你觉得现在的公司没有前途,想跳槽,去与一个老常州商量,他劝你“不要动”时,使用得最普遍的话就是:“天下乌鸦一般黑,你就竳竳吧……”

    如果不相信,可以试试。